最新統計顯示,大馬武裝部隊(海陸空)共有12萬人組成大軍團,而華裔只有區區397人或0.3%。反觀華裔作為大馬第二大族群,佔人口比率25%,卻在國家防衛線上“出走”,情何以堪?
難道根深柢固“好男不當兵”的傳統觀念,是一切的“因果”,也是大馬華裔的選擇?
“政府不公平”Vs“華人不愛國”……這個問題久不久就出現爭論。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,華社除了在經濟領域的貢獻不容置疑之外,在國家防衛這一塊又有沒有和友族共同承擔責任呢?
華印從軍人數逐年下降
數據顯示,大馬總兵力達12萬2207人,陸軍人數為8萬7168(71.3%),海軍2萬 321人(16.6%),空軍1萬4718人(12.1%)。
根據種族比率,華裔在12萬大軍的部隊內僅佔區區的0.3%或397人,此數據令人觸目驚心。再比較國防部2008年和2009的數據,短短的一年內,華裔人數從649人減少了252人或38.8%。
除了華裔人數下跌之外,印裔人數也一樣減少,從2008年的1316人減少到1108人。相反的,巫裔人數出現16%的增長率,從9萬254人增加到10萬4747人。
依此趨勢,華裔人數在武裝部隊可能會降到更低的比率。現在是1000個軍人中,只能看到3個,未來不排除下跌至1萬個軍人中,只能看到3個。
國防部認為,非巫裔不願加入軍隊,主要是不願參與紀律部隊,而私人界許多就業機會吸引了他們。
青運後備軍協調局主任黃裕財受訪時一針見血地說,華裔子弟從來不缺從軍的意願,所謂“好男不當兵”不是年輕人的想法,而是父母、師長和僱主強加給年輕人的想法。
他接受《光明日報》訪問時說,每當國防部宣佈華裔人數又遂年下降的統計,華社往往都用“好男不當兵”來推搪,殊不知這句話早就不適用於現代,且周邊國家都沒有面對華裔不從軍的問題,唯獨馬來西亞軍隊將出現0%華裔公民參軍的笑話。
“華社促政府公平對待各族,那華社除了在經濟領域,在國家防衛這一塊又有沒有公平的和友族共同承擔責任?”
黃裕財:4因素阻撓華青從軍
青運後備軍協調局主任黃裕財參加陸軍後備軍已有十多年,期間他經常舉辦各種活動或講座會,分享經驗提高華社對從軍的認識。
他總結以往的經驗時說,在在灌輸華裔子弟從軍的思想教育十多年的過程中,常面對的問題有四,即:父母及僱主的阻撓、華社的反彈、領袖沽名釣譽、僵化的官僚制度。
他補充說,通過多年講座的反應,其實願意從軍的華裔青年眾多,惟往往面對家庭,師長及僱主的反對而作罷,且一般上華裔父母也不會鼓勵孩子把從軍當成未來事業選項。
他也點出鮮少華裔領袖以身作則送本身子女從軍,有些領袖在台上時是一副大義凜然模樣,高聲呼吁華裔子弟當兵、當警察,當走下演說台後即不當一回事。
他透露,更離譜的是,曾有軍官私底下反映,偶爾會有華社領袖摸上門聲稱可以為軍隊號召華裔青年加入軍隊,惟必須答應委任他們某某官階若干,有些甚至仗著自己的高幹背景,直接要求委任虛銜,好讓名片上的名字長一點。
“對汝等的無理要求,往往也只能虛與委蛇,一笑置之。殊不知拿了官位在手,就需帶領部下衝鋒陷陣,身先士卒,死而後已。”
他嘆息說,希望1963年馬印對抗時期,大馬政府第一次徵召青年從軍時,一部份華裔以種種藉口開溜的情況不會再現。
大馬總兵力
1年增2萬人
比較最新的12萬2207總兵力與2008年公佈的10萬1679總兵力,值得注意的是總兵力人數在1年內增加2萬528人或20.2%。陸軍增加1萬6995人,海軍增加2264人,空軍增加1269人。
根據國家安全理事會於1993年制定的“2000年軍力”,總兵力在2000年將逐漸縮減成 11萬8000人的規模,接著會維持這個“最低可靠軍力”,甚至會再壓縮人數。
為何2009年的總兵力卻反其道而行之?是不是與2008年至今的經濟衰退,促使政府放寬標準,在1年內吸納兩萬多名年輕人從軍,緩和社會衝擊?
劉鎮東對陸軍人數在1年內增加兩萬多人表示質疑。他認為,未來國家的威脅應該都會來自海洋,自馬共走出森林後,陸軍的重要性就下降了。
他說:“海軍人數增加尚可諒解,但陸軍人數增加如此之多,可能需要探討國防部的招兵政策,以及確定未來威脅是來自陸地比較多,還是海洋。”
劉鎮東:沒有國防知識朝野難達共識
民聯國防事務委員會委員劉鎮東認為,有必要成立一個類似2005年警察皇家調查委員會,以公正、獨立,且開放的角度徹查,到底是國防部招兵政策完全失敗,或者真的是非巫裔子弟不願加入紀律部隊。
他接受《光明日報》訪問時指出,如果國家機關如軍隊、警察,公務機構變成馬來人機關部門,這對國家不會有好處。
他強調,這個建議中的皇家委員會,不應只單純調查這個軍隊族群問題,以避免陷入族群角度,應該以更宏大的角度,例如性別歧視、少數信仰在軍隊內的狀況、軍人薪資、國防政策、鑒定真正的國家安全威脅和未來建軍方向。
也是升旗山區國會議員的劉鎮東表示,他願意在國會提出這項建議。“國防事務需要人民的參與和接觸,特別是國防開支更需要社會的參與和監督。”
他點出一個重點,國防作為一個特殊重要的領域,是需要朝野存有共識,但沒有國防知識,共識就無法形成。
杜春祥中校:服役陸軍33年
擢升不高仍盡忠
在陸軍服役33年,大馬武裝部隊參謀學院教員杜春祥中校接受《光明日報》專訪時,暢談當兵33 年的心路歷程,有辛酸也有歡笑。杜春祥目前是大馬武裝部隊裡少之又少的華裔軍官。
杜春祥來自軍人家庭。他的父親曾是英國空軍部隊人員,育有6名男兒。其中4人加入軍隊,包括杜春祥。
杜於1999年至2002年被委任為快速反應部隊之一的第8遊騎兵團的團長;這也是第一個華裔指揮官領導這個精銳部隊。
杜說:“我的6個兄弟中,有4個入伍從軍。我的四哥(大我2歲)與我一起於1976年通過面試,但最後一分鐘因為他不能接受與我同一組,所以退出。
父曾被日本兵俘虜
“我的大哥加入海軍服役34年直到法定退休年齡。我的兩個哥哥在空軍服役,也是完成所有服役期,現在已經退休了。我現在是家裡唯一尚在服股的軍人。”
杜春祥由少年當兵,年屆51歲也只是一名中校,明顯軍階未有太大擢升。不過,杜表示,他在軍隊服務33年,即使沒有擢升,亦未減我的服務熱誠。他說:“如果我感覺不舒服(未擢升),我就不會留在部隊內長達33年!
“我對這麼多年來和現在的狀況都很舒服,我會繼續以最佳狀態完成我的工作。我的每年的評估報告上,就只有那麼一句話:優秀。”
談起父親,杜春祥引以為傲,感恩父親的栽培。杜父曾為英國空軍服務。在1942年日據時期,他被日本兵俘虜押返日本。日軍投降後,杜父也因而獲釋。
杜春祥說,父親從日本回來後就參加自衛團,然後轉到關稅局服務30年直至退休。
“我的父親過去都對我們兄弟能獻身保家衛國感到驕傲。繼承父親的軍人因子,我們幾兄弟都流著軍人的血液。
“我唯一的兒子也報讀軍事學院。而他即將在今年5月完成拉曼學院資訊工藝課程。”
基於現實情況,杜春祥的兒子加入軍隊服務的可能性不高。
澄清非回教沒被打壓
杜春祥澄清部隊沒有面對非回教被打壓的情況。
“我不認為武裝部隊內存在回教化的問題。相反,你知道麼?位於馬六甲的德冷嘉營裡面(Kem Terendak)有教堂和華人神廟。而且,我於1999年至2002年還是華人神廟的主席。針對宗教信仰問題,我認為武裝部隊對宗教信仰自由是很公平的。”
那麼食物呢?例如,一些華裔和印裔不吃牛肉。杜解釋,部隊內的廚房有適合佛教徒或興都教徒的菜單,而牛肉會被魚肉或雞肉取代。即使是在戰鬥單位,也有非牛肉菜單。
至於列兵或列隊時,無論是回教或非回教徒士兵都必須把手舉起如回教徒般誦經的事情,他表示,他把這當成是演習的一部份,只為了維持統一性。
“至於向哪一個神祈禱,這就由你自己決定,我們每當舉起手時都會向自己的神祈禱。對於無神論者,他們只需要舉起手和集中精神在自己相信的價值觀。對我來說,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,除非有人試圖政治化。”
光明日報‧2010.05.18
Wednesday, May 19, 201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